作者简介
奥斯瓦尔德・喜仁龙(Osvald Sirén,1879—1966),生于芬兰,后入籍瑞典,著名汉学家、艺术史学家,也是 20 世纪西方研究中国艺术与建筑的先驱。早年以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闻名,却在 1918 年首次访华后,被中国文化深深吸引,转而投身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。
此后五十年间,他六次来华,足迹遍布北京、西安、杭州等地,深入考察建筑、雕塑、绘画等领域,成为首位系统研究中国艺术的西方学者之一。
书籍简介
1921年,喜龙仁到访中国,经北洋政府准许,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进行两年考察测量后,于1924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了《北京的城墙与城门》。我买的是北京联合出版社在2017年出版的版本,书的封面很有质感,纸张的质量也非常好,拿起来沉甸甸的。
其实这本书的内容结构非常简单,先是概述了中国北方筑墙城市的特点,然后简单概述了一下北京所在土地上建城的历史,然后分别详细阐述了北京内城城墙的内外侧壁、北京外城城墙的内外侧壁、北京内外城的城门。
少量观点表达,大量实测数据,并附之百十张城门楼的真实照片,让存在了数百年的北京城墙永久地定格了下来,看着作者对城墙和城门的细致表述,仿佛置身于百年前,那个破败北京城之中,唏嘘不已。
我之所以选择看这本书,主要有三个原因:1.身在北京,对北京的历史有浓厚的兴趣。2.豆瓣评分挺高的,8.7分。3.里面有很多北京城墙的真实影响照片,很珍贵,我喜欢看老照片,仿佛有种穿越的感觉。
内容总结
城墙与城门
北京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蓟城,而成为都城则始于辽南京,此后的金中都、元大都、明清北京城都矗立在这片土地上。
明朝的北京始建于永乐年间,由外至内分别是:
-
外城:
- 扩建于嘉靖年间
- 主要住的平民百姓、外地客商、底层官员与文人等。
- 外城无皇室、高级官员居住,且因商业繁荣,还分布着大量商铺、酒楼、茶馆,是明朝北京 “平民生活气息最浓” 的区域。
-
内城:
- 主要住的是亲王(皇帝儿子、兄弟、极少数开国功臣)、郡王(亲王的儿子、皇帝的侄子/叔伯、极少数功勋贵族)、公主、驸马。其府邸多位于内城核心地段。
- 内城严禁平民随意居住,永乐后期甚至出台 “迁民令”,将内城原有平民逐步迁往外城(嘉靖外城建成后更严格),内城逐渐成为 “权贵专属区”,同时分布着部分为贵族服务的高端商铺(如绸缎庄、珠宝店)和官署分支机构。
-
皇城:
- 为皇宫服务的行政、礼仪、生活辅助区。
- 主要住的是宫廷服务机构人员(宦官与宫女、侍卫与禁军)、皇室专属机构驻地(内阁等行政辅助机构、太医院/工匠/厨师等生活保障机构)、皇室祭祀与礼仪场所人员。
- 皇城是 “宫城的缓冲区”,门禁极严,除皇室成员、特许官员、服务人员外,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,且区域内以机构、仓库、祭祀场所为主,居住空间仅为服务人员的临时宿舍,无永久住宅。
-
宫城(紫禁城):
- 等级最高、最封闭的区域。
- 主要居住人员有:皇帝与后妃(皇帝住乾清宫或养心殿、皇后住坤宁宫、嫔妃按等级住东六宫和西六宫,等级越高距离乾清宫越近)、未出嫁的公主(住在慈宁宫附近的寿安宫、寿康宫,出嫁后搬入内城的公主府)、幼年皇子(10岁以下住乾清宫附近的毓庆宫,成年后若被封为亲王,会前往封地)、贴身服务人员(近侍宦官、贴身宫女、御前侍卫)。
- 宫城是 “绝对的皇室禁区”,除上述人员外,即使是内阁大学士、六部尚书等高级官员,也需持有 “腰牌” 并经皇帝特许才能进入,且仅限办公区域(如太和殿、文华殿),不得擅自进入后妃居住区(“后宫”),体现了 “内外有别、皇权独尊” 的制度。
《《北京的城墙与城门》读书笔记》留言数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