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书是我在石景山图书馆借的,我没有仔细读,而是在网上找到了这本书的PDF版本,然后丢给了豆包,让它帮我总结提炼的要点。因为这类书属于观点型的,只需要把核心观点学到了就好了。
总得来说,这本书是以讲故事的方式,讲了一个3P理论:Priority 、 Propriety、Commitment。优先要务(Priority)解决 “做什么”,合宜(Propriety)解决 “怎么做”,而执着解决 “怎么坚持做完”。
虽然说这本书的豆瓣评分只有5.8分,但观点对我还是有些帮助的,因为我现在属于自由职业,手头有很多事情要做,经常搞不清楚重点,浪费了很多时间。下面把两个我觉得有启发的观点整理一下。
Priority: 怎样对事物进行重要性排序?
首先要更正认知,对事物进行重要性排序要打破 “重要性一成不变” 的误区,因为事物的优先顺序处于不断在变化中,不可能拟出一张清单后永远遵循不悖。要根据当前状况判断优先级,看哪个事情更重要,而不是根据事情先来后到去做。
检伤分类法:区分紧急+重要的事物(筛选)
检伤分类法
是书中推荐的核心排序工具,本质是 “先判断事务对目标的影响程度,再定优先级(所以,还是要先确定目标 )”,适用于工作与生活场景:
第一步:识别 “影响层级”
- 对 “生存 / 核心目标” 有直接影响的事务:优先级最高(如公司 “大客户订单交付”“家人急病”“自身癌症复查”);
- 对 “短期效率” 有影响的事务:优先级次之(如 “日常报告提交”“团队会议准备”);
- 对 “无核心目标贡献” 的事务:优先级最低(如 “无意义的闲聊”“非必需的行业期刊阅读”)。
- 书中案例:鲍勃曾因 “埋头处理文件”(低影响事务),漏订电容器导致 “最大客户流失”(核心目标受损),本质是未用 “检伤分类法” 识别 “订单保障” 的高影响优先级()。
第二步:结合 “时间窗口” 判断紧急性
- 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事物的事务:优先处理(如 “客户签约截止日”“家人的运动会 / 毕业典礼”,错过即无法弥补);
- 随时都可以做的事务:可延后或授权(如 “整理桌面”“非核心邮件回复”)。
- 书中反例:鲍勃曾因 “整理干净桌面”(时间灵活),忽视 “客户订单跟进”(不可逆转时间窗口),最终导致公司年损失 20 万美元()。
活动分类表:排除伪重要事务(细化)
排序的关键是 “先筛掉不该做的事,再排该做的事”,书中通过 “活动分类表” 将所有事务分为 4 类,直接帮你剔除 “低价值干扰项”:
事务类别 | 核心特征 | 处理原则 | 书中示例 |
---|---|---|---|
1. 想做且必做 | 主观意愿与客观核心目标一致 | 优先做,投入最多精力 | 鲍勃清晨散步(提神 + 健康,助力工作效率) |
2. 必做但不想做 | 客观核心目标必需,主观意愿低 | 优先做,可拆解或找动力 | 定期健康检查(早期发现疾病,避免后续风险) |
3. 想做但不必做 | 主观意愿高,无核心目标贡献 | 少做或延后,控制时间 | 工作时阅读非核心行业期刊(占用时间,且关键信息会主动浮现) |
4. 不想做且不必做 | 无主观意愿,无核心目标贡献 | 坚决不做,直接拒绝 | 无意义的办公室闲聊、非必需的无效会议 |
排序前先对照表格 “筛除第 4 类,压缩第 3 类”,避免被 “想做但无关” 的事务(如刷短视频、无意义社交)挤占 “必做事项” 的时间
正行条例:确保排序符合长期价值(验证)
重要性排序不仅要 解决当下问题,还要 契合长期目标,正行条例可作为排序的 “校验工具”,避免短期利益掩盖长期重要性:
- 做正确的事:排序时先问 “这件事是否对长期目标(如家庭幸福、职业成长)有贡献”,而非只看短期收益(如鲍勃拒绝供应商 “2% 低价 + 5% 回扣”,因 “回扣违背职业道德”,长期会损害个人与公司信誉);
- 在正确的时间做:判断 “当下是否是做这件事的最佳时机”(如书中凤凰城消防队 “先救人,再救建筑”,因 “人的生命” 在任何场景下都是 “正确时间的正确优先级”);
- 做了之后有正确的结果:排序后预判结果 —— 若结果会让你 “自豪”(家人知晓、见报无憾),则优先级合理;若结果有隐患(如拖延健康检查导致病情加重),则需调整排序(效能官父亲因拖延结肠检查,最终因癌症去世)。
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
-
误区 1:把 “熟悉的事” 当 “重要的事”
- 表现:鲍勃曾执着于 “整理干净桌面”(熟悉且易上手),却忽视 “订单跟进”(不熟悉但重要);
- 避坑:排序时问 “这件事若不做,会影响核心目标吗”,而非 “我是否擅长做”。
-
误区 2:把 “他人的需求” 优先于 “自己的核心目标”
- 表现:鲍勃早期对老板的 “任何会议请求” 都答应,导致自己核心工作延迟;
- 避坑:用 “3P 原则” 判断 —— 若他人需求与你的 “优先要务” 冲突,可礼貌拒绝(书中强调 “高效经理人要会说‘不’”)()。
-
误区 3:固定排序,不动态调整
- 表现:鲍勃曾将 “事业” 固定排在 “家庭” 前面,错过女儿舞蹈比赛,导致家庭矛盾;
- 避坑:定期(如每天下班前 5 分钟)复盘排序,根据当天场景(如家人急病、客户突发需求)调整次日优先级。
Commitment:什么是执着?
执着的本质是我必须要做
执着是对高优先级事务的坚定执行意愿,核心是我必须想要—— 即明确自己真正要做的事,并以无借口的态度推进,不因困难、情绪或外界干扰动摇。
书中反复强调,执着≠兴趣,二者的差异是区分 “高效执行” 与 “拖延借口” 的关键,具体对比如下:
维度 | 兴趣(Interest) | 执着(Commitment) | 书中案例支撑 |
---|---|---|---|
行动动力 | 依赖 “主观愉悦感”,易受情绪影响 | 依赖 “目标必要性”,不受情绪 / 环境干扰 | 对运动 “有兴趣” 的人会以 “累、下雨” 为借口放弃;执着于健身的人会在商场快走替代户外锻炼 |
面对困难的态度 | 找借口回避(“今天不做也没关系”) | 找方法解决(“再难也要完成核心目标”) | 橄榄球四分卫即使失分、受伤,仍会召集队员调整战术,推进达阵目标 |
结果导向 | 注重 “过程体验”,无关结果是否达成 | 注重 “目标达成”,过程中的挫折视为 “必经环节” | 鲍勃早期对 “整理桌面” 有兴趣(享受整洁感),却忽视 “订单跟进” 的执着执行,最终导致客户流失 |
简言之, “兴趣” 是 “我想做”,“执着” 是 “我必须做” —— 前者易因外界干扰中断,后者则能锚定核心目标,成为对抗拖延的 “内在驱动力”。
执着的重点是聚焦高价值目标
执着不是 “盲目坚持所有事”,而是 “对高优先级事务的精准执着”,需遵循三大原则:
- 执着的对象必须是经过筛选的优先要务, 如家庭陪伴、核心工作目标、健康管理
- 以结果倒推强化执着动力,提前预判不执着的后果,以此坚定执行意愿。
- 接受过程不完美,但拒绝放弃目标。执着不代表一次做到完美,而是即使遇挫折也不中断。要持续调整方法、逼近目标。
《《请记住:日事日清》-学习笔记》留言数:0